自此,我們汲取寶貴的經驗。許多國家及企業紛紛尋求分散供應鏈,並將部分製造業遷回本土或鄰近本土的地區,確保掌握經濟穩定運行所需的資源。
全球化的新方向
從現實層面來看,我認為美國難以再次成為製造業強國。美國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喪失這能力。然而,我認為美國將會增強自給自足的能力,尤其是對於電腦晶片、醫療用品及製藥等極為重要的產品。
美國現屆政府的行動正強化這訊號,使前景比許多投資者的預期更加艱難。然而,美國政府的目標顯而易見:美國正尋求重塑環球貿易路徑,而非終結環球貿易。這可稱之為「全球化2.0」,代表一種更強韌、多元化及多面向的全球化模式。
美國企業意識到擴大本土業務的重要性,而Apple近期承諾在未來四年斥資5,000億美元在美國興建新的設施,印證了這股趨勢。全球不少製造商都採取相同做法。電腦晶片製造商台積公司堪稱這股趨勢的最佳範例,該公司正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德國及日本建造新的製造廠房。荷蘭半導體設備製造商ASML聘用44,000名員工,其中海外員工佔過半數,在歐洲、美國及亞洲的辦事處有60個。
長期投資機會
在此環境下,對於貿易格局轉變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投資機會,我仍感到樂觀。據我統計,我在過去37年的職業生涯中,一共遇過不下20次市場衝擊。事後回顧,就持續專注長線投資成果且有耐性的投資者而言,大多數充滿挑戰的時期最終會成為具吸引力的入市良機。
全球化並未走向終結,而是正在適應持續轉變的環境。這看來是一項艱鉅任務,但各方仍有待進行貿易談判、達成協議,並鞏固供應鏈。
前路可能崎嶇不平,而金融市場也可能繼續隨著每一則新聞的出現而劇烈震盪。要實現最終目標可能歷時數年,但關鍵問題在於:我們能否邁向一個更好的未來?
只要目標仍然是全球化2.0,而非孤立主義,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