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2023年時,超過85%的經濟師預測美國將在年底前陷入經濟衰退,而他們的理據相當充分:收益曲線在2022年7月出現倒掛,2年期美國國庫券的收益率高於10年期國庫券,這通常預示著經濟衰退。與此同時,Google有關「經濟衰退」一詞的搜尋次數達到歷史新高。
2024年1月5日
然而,到了2024年,經濟衰退尚未出現,不少經濟師開始預期將出現軟著陸。美國經濟第三季增長4.9%,11月失業率低於4%,消費物價指數亦在當月跌至3.1%,美國聯儲局似乎成功透過迅速加息來抑制通脹,同時避免經濟衰退。
從2023年以至2024年的經濟衰退預測中,我們明白到經濟和市場發展往往出人意料,因此,投資者試圖捕捉入市時機其實並非明智之舉。股票基金經理Steve Watson指出,事實證明預測入市時機極為困難。
截至2023年12月27日,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的數據,貨幣市場基金坐擁5.89萬億美元現金,而根據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的紀錄,保持觀望的投資者年內可賺取介乎4.53%至5.63%的收益率(以3個月美國國庫券為基準),但錯過了標普500指數和彭博美國綜合債券指數分別為26.29%及5.53%的回報。投資者需要考慮接受不安感和不確定性,並了解留守市場的時間比捕捉入市時機更加重要。
Watson表示:「在我投身業界大約35年以來,至今累計經歷了23或24次跌市,亦即每16個月一次,然後市場就會回升。在市場的危機時刻,投資者會傾向等待局勢明朗再投資,他們更願意等待的是復甦動力的到來,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不值一試。」
雖然經濟衰退或經濟週期各有不同,但當回顧基礎狀況時,尤其是科技、銀行及房產市場,便能發現美國如何在2023年避免經濟衰退及箇中緣由,甚至能預視2024年的情境。
1.科技股的高昂估值由實質盈利增長支持
「七巨頭」(即Apple、Microsoft、Alphabet、Amazon.com、NVIDIA、Tesla及Meta Platforms)的崛起一直與1990年代末的科網泡沫時期作比較,但股票基金經理Mark Casey認為,當前情況截然不同。
Casey認為:「2000年企業估值過高的程度遠超目前的市場龍頭。除了科網泡沫外,當時亦出現大量問題,但目前面對較少問題,而大多數超大型股是正當的投資選擇。」
從一個常見的估值指標來看,截至2023年底,納斯達克100指數的平均市盈率(即衡量股價相對於每股盈利的指標)為32.5倍,而在2000年3月股市暴跌前的1999年底,平均市盈率高達79.59倍。
綜觀這個升市廣度偏窄的市場,七巨頭佔據大部分回報,在2023年底合共佔納斯達克100指數的59.1%。但受惠於盈利和現金流的支持,七巨頭的估值相對較高,有助鞏固其市場領先地位。
以Microsoft為例,按1999年底的市值計,該公司為納斯達克最大成分股,而截至2023年底,其為第二大成分股,僅次於Apple。Microsoft於2023年底的市盈率為29.1倍,而在1999年底則高達60.8倍。
投資者可能對個別超大型股的股價漲勢有所警惕,但考慮到當前部分領先企業的增長潛力,Casey認為在均衡型投資組合中持有這些股票是合理之舉。
2.銀行業危機受控
2023年3月的銀行業危機是利率問題而非信貸問題,源於歷來其中一次最快的加息週期。加息導致銀行債券持倉的市值大跌,消費者憂慮銀行將沒有足夠的流動資產以保障其存款。
基金經理Will Robbins解釋道:「當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出面安撫焦慮不安的投資者,表示存戶無需承擔任何虧損後,相關機構的壓力大為紓緩。」
此外,聯儲局亦透過「銀行定期融資計劃」為市場注入流動性。這個緊急借貸計劃按照美國國庫券及其他合資格資產的原本價格而非較低的市值,向銀行提供最高為期一年的貸款。
正如監管機構從2008年的銀行業危機中汲取教訓,有助它們在2023年作出應對,踏入2024年,投資者亦不妨借鑒2023年的經驗。
3.房產市場形勢已經改變
部分投資者對房產市場感到憂慮,但當前情況與2008年截然不同,因此他們可以稍為放心。
現時,聯儲局加息已經拖累房屋的銷情,而疫情後的住屋模式亦有所改變,各種因素提供了一重保障,避免15年前的動盪再次出現。
資本集團美國經濟師Darrell Spence表示:「當時大量的建屋導致房屋庫存供過於求,但目前情況則完全相反。多年來房屋動工量偏低,因此當疫情來襲時,房產市場相當緊張。」
Spence補充道,勞工市場暢旺,接近全面就業,加上過去十年再融資利率偏低,對當前環境相當有利。
經濟衰退指標反映的是訊號還是雜訊?
Spence認為,儘管經濟模型尚未失效,但經濟體系消化了不少扭曲現象。
他解釋道:「大家談論疫情下的經濟衰退,可能是因為沒有其他更好的措詞。產出確實有所收縮,但不是由於『正常的』衰退成因,而是刻意造成的結果。政府投入資金解決問題,而經濟需要時間作出調整。」
如果聯儲局成功實現軟著陸,則不妨參考供應管理協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此工業活動指標在過去30年每次經濟衰退時均有所下跌。指數低於50代表製造業活動收縮,而高於50則代表擴張,當前水平(截至2023年11月30日)為46.7。上一次觸及45左右的低位而未觸發經濟衰退已經是1995年6月。
雖然歷史不會重演,但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1995年,市場不穩的部分原因是聯邦基金利率在七次加息後,便由3.25%累計調高至6.00%,幾乎上升一倍,而1995年下半年和1996年初的減息則避免了經濟出現衰退。這一次的結果可能大同小異,近期工業產出放緩,樂觀來看只是疫情導致供應失衡的結果。
現時的經濟狀況與過往相比似乎較為穩健,然而一如往常,未來必然有意料之外的衝擊。對於長線投資者而言,與其等待重投股市和債市的明確訊號,倒不如在不同的經濟週期均維持多元化的均衡投資組合,這樣才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Mark L. Casey為現任股票基金經理,擁有23年投資行業經驗(截至2023年12月31日)。他持有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及耶魯大學(Yale)歷史學士學位。

William L. Robbins 為現任資本集團股票基金經理,並擔任投資組合方案委員會成員。他擁有29年投資經驗,其中26年任職資本集團。他持有美國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持有學士學位。Will駐於三藩市。

Darrell Spence為現任經濟師,專責美國地區,擁有31年投資行業經驗(截至2023年12月31日)。他持有美國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經濟學學士學位,並為特許財務分析師及美國商業經濟協會成員。